2020年對于全球來說,都是極具挑戰的一年。疫情風暴襲來,讓無數問題暴露凸顯。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各個行業帶來了沖擊,同時也給各個行業帶了新的發展希望。
疫情面前,給了各個行業一個深度思考的機會。如何才能轉危為機?在特殊的經濟環境中,轉型升級,實現長遠發展,是現在每個行業從業者所必須思考的!
疫情當下,國際冷鏈物流成為了全社會關注的熱點。截止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大的農產品進口國。在此環境下,如何才能更好的實現全鏈條安全、穩定、高效的運作?真正保證進口食品安全?這是每一名冷鏈從業者所需要思考的,同時也是全社會所真正關注的。
一、疫情對于進口生鮮的影響
自疫情爆發以來,多方部門就開始對于防疫工作開始部署,一些列應急防疫措施實施開展。同時北京疫情的波動,也引發了大家對于三文魚以及進口生鮮的熱議。中遠海集裝箱表示新發地的三文魚案板上被檢測出新冠病毒,初信息不全、部分自媒體的片面解讀,導致普通老百姓和部分商家對進口生鮮運輸的誤讀,甚至一定程度的恐慌,短期內可能造成三方面直接影響:
1、消費者信心受打擊,進口生鮮產品滯銷,部分果蔬和鮮品過期變質,造成浪費;
2、進口生鮮運輸鏈條秩序失衡,部分產品滯銷庫存增加,冷庫爆滿;國內冷藏車運量減少,導致運力閑置;冷藏集裝箱拆空、周轉速度下降,累積后會產生冷藏集裝箱滯留港口的現象;
3、由于消費下降、庫存增加、冷藏集裝箱拆箱放慢,中國進口商將暫緩或者減少進口生鮮食品,減少損失。
同時據中物聯冷鏈委了解,各類應急措施手段的實施,對于疫情的抑制和防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與此同時,也給各個環節的操作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1、疫情期間港口報關、冷庫倉儲與配送出現了諸多問題,如拖車運力短缺、冷插匱乏、冷凍貨柜積壓,導致冷藏箱運輸額外費用和風險陡增,后期得到了緩解。
2、貨物通關時間延長:由于增加了檢測范圍和項目等,目前通關時間一般延長2-3天。
3、進口相關資源占用(成本)增加:增加相關操作及檢疫環節后,對于相關資源的占用時間增長,同時也就意味更多資源的投入和成本的增加。
4、貨品品相影響:由于噴灑消毒劑,對于商品的外包裝產生影響,同時對于食品的安全性保障也造成風險。
本次疫情席卷全球,對于全世界范圍內的流通環節都產生了影響。據了解,今年四月英國方面就已經出現冷鏈倉儲資源緊缺的情況。由于疫情影響,造成大量貨品積壓在倉庫內,同時由于終端需求的大幅度下降,英國冷庫容量逐步趨近于飽和。全球第一名的冷鏈企業Lineage就曾表示他們在英國的15個冷庫現在冷庫容量已經使用了90%。大量食物積壓在冷庫,英國冷鏈物流運輸需求銳減。預估實際運輸量僅為常規需求的40%-60%,部分司機也都處于休假狀態。
二、國外部分食品加工廠疫情爆發,國內停止相關食品的進口,國際冷鏈物流存在的管控難點
國外疫情的爆發,對于跨境農產品供應鏈整體產生較大影響,同時也給原本實現全稱管控就存在較大困難的國際冷鏈物流環節,造成了更大的管控難點:
1、近期國外多家肉類加工廠爆發疫情,此類工廠環境一旦有了病毒,會長期存在,對于食品行業會是個極大地考驗,生產及加工工廠病毒消殺存在技術難點。
2、冷鏈物流環節涉及各類專用設備,尤其對于國際冷鏈物流環節所涉及到的相關操作主體及設備更多,全過程中所有設備、資源、環境以及操作都可以達到滿足統一冷鏈運作要求以及對于全過程實現統一的監督及監管難度極大。
3、跨境冷鏈運行的每一環節,如境外采購、運輸、通關、商檢、稅務、倉儲、法律等所涉專業眾多,對相關知識、經驗、文化和語言等具有較高要求。
同時,中國海關決定暫停進口德國和美國發現疫情的肉類加工廠的產品,是基于謹慎原則采取的措施。尊重事實,尊重科學,到目前為止根據中國海關通報的加強進口冷藏生鮮食品的新冠病毒檢測結果看,包裝和產品均全部為陰性。
整體來講,國際冷鏈物流尤其是海上冷藏集裝箱運輸都有完整的、成熟的、國際標準的管理流程,出口國和進口國都有相應的檢驗檢疫的標準和管控流程,對于已知的病毒、細菌、生物的查驗管控都相當規范和嚴格,風險非常低。新冠病毒是新病毒,全世界包括疾控專家、病毒專家都謹慎表示正在試圖更深入地了解它,出于對未知的敬畏,對科學的尊重,國際冷鏈物流業界都對此高度關注,持續改進。
三、疫情當下,冷鏈物流也還需要成長
疫情面前,其實冷鏈物流的運作還是暴露出了一系列的問題:
(1)問題:應急體系缺失——建議:建立應急聯動機制
問題:疫情期間,由于前期對于應急物流體系的搭建及規劃不足,針對應急操作流程及數據庫的搭建缺失,各地方及企業可參考的標準不足,在本次疫情中,對于各類物資的保障過程存在可優化環節。
建議:需要建立應急聯動機制,在疫情或其他突發事件發生時,開啟運輸白名單,使冷鏈運輸更加流暢。成立區域冷鏈物流小組,整合車輛和司機資源,統一調度,解決區域成員的運營問題,保障食品等應急物資供給。
(2)問題:各地政策不一——建議:各地政策聯動
問題:由于各地交通政策與國家層面政策存在差異,執行上均以當地政策為標準,不少地區對多省牌照車輛嚴格限制嚴重影響企業的運力恢復。
建議:建設更全面的公共信息平臺,讓企業第一時間了解政策動態等信息,建立統一規范標準,便于提高突發狀況下水果蔬菜等食品冷鏈運輸效率。
(3)問題:冷鏈操作對象分散——建議:推動冷鏈集約化操作
問題:目前在冷鏈操作的過程中,尤其是貼近終端市場環節,存在提前分散操作主體的情況(拆分成單箱/小包裝為操作單元),同時也包括部分商品進入國內后即為單箱操作方式。在實際冷鏈操作的過程中,對于此類貨品的接觸及操作環節增加,同時也增加了貨品的污染風險。
建議:對于冷鏈物流過程的安全防護,推動集約化管理,推進以整托為單元化作業,減少各環節的人員接觸。
(4)問題:疫情期間港口問題暴露——建議:港口冷鏈應急保障
問題:疫情期間港口報關、冷庫倉儲與配送出現了諸多問題,如拖車運力短缺、冷插匱乏、冷凍貨柜積壓,導致冷藏箱運輸額外費用和風險陡增,后期得到了緩解。
建議:設置港口應急預案與保障措施。
(5)問題:疫情期間海關應急政策存在操作難度——建議:將應急政策優化成為操作規范
問題:在本次疫情期間,海關相關部門積極響應,提出一系列保障政策,確保進口產品安全可靠,但在目前的應急政策中,還是對于整體操作產生了相關影響。
建議:針對目前各類應急政策對于實際操作所產生的影響,需要得到海光相關部門的關注,如何將此類政策調整為日??砷L期落地的政策執行。在能夠保證查驗基礎要求的同時,盡可能提高操作的便利性和可得性,并且不會大幅度的增加相應資源及成本的投入。
(6)問題:冷鏈物流企業專業能力不足——建議:增強企業組織及數字化能力
問題:在傳統冷鏈物流企業中,還存在粗狂式的管理方式,此類管理方式下,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以及競爭力都相對較差,同時對于整體行業的良性發展也會產生影響。
建議:比起模式的差異,真正拉開冷鏈同行差距的在于背后的供應鏈能力和精細化運營能力,而兩者本質上考驗的是企業的組織力和數字化能力。
(7)問題:冷鏈物流技術應用不足——建議:增強科技引領
問題:冷鏈物流對于技術要求較高,同時如何能夠將合適的技術應用在合適的環節,也是目前冷鏈領域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對于疫情等此類特殊場景,也對于冷鏈環節技術的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議:疫情危中有機,冷鏈行業后期更需要科技推動,進行全程可追溯、可視化,更高的資源調度利用水平,建立更高效的應急響應機制。
(8)問題:專業人才缺失——建議:專業人才培養
問題:整體行業內專業人才存在缺口,包括規劃、操作、管理等各類人才,同時在疫情等此類特殊場景下,專業人才的儲備不足的問題更加凸顯。
建議:生鮮零售更多玩家入場,可以加速行業內專業人才的培養,而且相互刺激推動商品和服務的創新。同時可加強企業、院校與行業協會的合作,建立專業人才培養機制。
(9)問題:標準分散不聚焦不落地——建議:標準聚焦落地可行
問題:目前冷鏈物流標準中有不少涉及冷庫,場地包括批發市場的一些要求和規范,但比較分散,不系統,有總則無細則,落地和執行效果不理想。新發地三文魚,從某個角度說可能是人員是新冠感染者所引發。相關標準已明確不允許患有傳染性疾病的人員參與冷鏈實際操作,原有標準所傳染性疾病種類需更新,同時對于相關人員健康情況的監控等要求還需補充。
建議:對于標準進行集中梳理,同時增加標準的查驗及實施驗證,關注標準的落地實施情況,針對執行不到位及不符合市場情況的標準,進行及時修訂。
(10)問題:冷鏈相關衛生標準缺失且生產工廠病毒消殺存在難點——建議:建立冷庫和冷鏈相關設施衛生清潔消毒相關標準
問題:目前國內冷鏈相關衛生標準及要求確實,執行與監管無參考依據。近期國外多家肉類加工廠爆發疫情,此類工廠環境一旦有了病毒,會長期存在,對于食品行業會是個極大地考驗,生產及加工工廠病毒消殺存在技術難點。
建議:需要對于冷鏈相關設備的清潔、消毒等工作關注起來,針對庫、車、容器、工具設備、場地環境、操作人員及交付環節等,制定標準和示范。增強對于生產加工型企業的監控,建立消殺及監控的標準及規定,針對生產及加工場所進行重點檢查,建立專門的檢查標準和制度,嚴格監控執行。
(11)問題:農批市場管理存在漏洞——建議:農批市場轉型升級
問題:農批市場是農產品流通環節重要的一環,也是整條供應鏈中關鍵的功能節點。但是由于前期規劃不合理、過程管理確實以及功能定位不清晰等管理漏洞的出現,直接影響了供應鏈整體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同時也限制了農批市場的發展。
建議:建設智慧新農批,推動標準化、數字化管理,賦能新農批,實現全程監控,建立一體化產業鏈。
四、智慧物流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此次新發地的三文魚案板上被檢測出新冠病毒,病毒從何而來?溯源已經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北京市疾控中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專家通過全基因組測序發現,北京新增病例病毒來自歐洲方向,初步判定為輸入性病毒。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認為,“目前還不知道傳染源是市場的食品,還是到過市場的人,所以要對市場里的人和食品全部進行溯源?,F在對于人的溯源做得很好,但對食品的溯源還需要強化?!?
傳統的食品追溯系統一般只能追溯到生產企業,無法讓食品追溯全鏈條的各方都參與進來,做到真正的全程可追溯。在農貿批發市場,追溯體系的建立就更為困難。目前,全國絕大多數批發市場的農貿產品數據依賴于臺帳(表格、電子郵件、紙張記錄等信息記錄方式)或統一的中央數據庫,還存在以下問題:數據在存儲、傳輸、展示等環節可能存在效率低下或信息被篡改的問題;系統在多個環節還處于人工作業狀態,可能屏蔽對信息提供者不利的基礎信息;系統追溯多停留在生產加工環節,缺少下游銷售環節數據信息等。
冷鏈商品全生命周期涉及供應鏈諸多環節點(生產、加工、包裝、裝卸、運輸、倉儲、陳列、到家等),物流的數字化水平是確保冷鏈商品全生命周期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有助于不同環節點對冷鏈商品的管理。目前由于供應鏈各方信息化數字化水平參差不齊,冷鏈商品在整個供應鏈過程中信息無法實現互聯互通,尤其是商品的溫度、濕度,大大增加了商品安全隱患。此外,國內商貿流通冷鏈建設仍處在起步階段,針對在冷鏈各環節點的每種商品,需要制定成體系的關鍵控制點及相關管理操作規范。
目前物流的數字化建設正與5G、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技術日趨融合。在本次疫情期間,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在物流、應急物資調配等方面發揮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疫情當下,針對提高安全性運作,物流數字化應用嘗試及發展方向主要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無人運配應用嘗試——實現無接觸交接
在本次疫情中,部分企業與醫療機構,進行無人車/無人機配送嘗試,在貨品運配的過程中,減少人員接觸環節,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同時部分區域還嘗試使用無人機進行病毒消殺,降低人員操作的感染風險;
2、全程追溯平臺建立——實現全程定位
對于全供應鏈環節(從產地到銷地)實現數據采集及監控,建立統一的監控的標準及監控平臺,實現全供應鏈透明化,實施定位貨物狀態;
3、數字化冷鏈設備——實現數據采集及記錄
對于目前冷鏈設備主要功能集中在單純溫控等,對于數據的采集、記錄、監控等功能并不完備,造成全鏈條中部分數據缺失;
4、區塊鏈、物聯網技術應用——實現數據準確性提升
通過數據上鏈、互聯,更大程度的提高了數據采集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同時避免了人工采集錯誤或后續修改數據的風險;
5、大數據支持過程優化——實現運作全過程的持續改進
通過對于各環節、各類數據的采集和分析,基于數據挖掘,進一步明晰業務運作環境及風險點,對于瓶頸及風險環節,提出預警,并提供決策支持,實現全過程實時監控動態優化,提高全鏈安全性;
疫情來襲,給全社會帶來了危機,但同時也迫使各個環節重新思考與審視。通過與專家對談,讓我們看到了提高全供應鏈運作效率、實現全程透明化及高效化運作、為全社會提供更有保障的食品安全等,都是國際冷鏈物流一直在努力的!在各類政府機關、企業、學者以及行業協會的共同努力下,國際冷鏈物流也在不斷的成長和完善。
疫情當下,國際冷鏈物流也將繼續直面問題、深入思考、不斷改善,力求可以為全社會提供更有保障的供應鏈服務,守護大家舌尖上的安全!
下一條:貨代公司主要服務有哪些?